首页 > 句子

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(苏轼著名的赤壁赋)

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(苏轼著名的赤壁赋)



苏轼《前赤壁赋》共四段,第一段描写月夜游赤壁的情景,表达了自己的游兴,第二段写闻箫声而起的人生悲感,第三段感悟变与不变的人生之理,第四段写转悲为喜,最终得到旷达超脱之乐。

《前赤壁赋》原文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”。桂棹、兰桨:用桂树和木兰树做的船桨,是桨的美称。屈原《九歌·湘君》:“桂棹兮兰枻。”《前赤壁赋》采用“主客问答、抑客伸主”的表现手法。“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”中,“狼藉”指凌乱的样子。

苏轼《前赤壁赋》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而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。四句所用典故出自,李白诗。《襄阳歌》:“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,玉山自倒非人摧。”

《前赤壁赋》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,却能忘却一时得失、力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。(旷达)本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)。这年苏轼在黄州,曾两游赤壁,先后写下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,即《赤壁赋)和《后赤壁赋》。后世也称《赤壁赋》为《前赤壁赋》。
“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”,两句互文,意为吟诵《诗经•陈风》中的《月出》篇。《月出》首章云“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,舒窈纠兮。”诗中“窈纠”即窈窕。

“方其破荆州、下江陵,顺流而东也”描写的历史人物是曹操。方其两句:指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前,荆州牧刘表卒,其子刘琮向南征的曹操军投降,曹操不战而占领荆州,继又击败刘备,进军江陵的事。

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七月既望”。“既望”是指农历十六。农历每月十五日为“望”。原文:苏子愀然,正襟危坐,而问客曰:“何为其然也?”愀(qiǎo)然:忧愁的样子。

简析《前赤壁赋》是如何展开情绪和心理变化的:文章在展开情绪和心理变化时,继承了赋家常用的“主客问答、抑客伸主”表现手法。主与客之间的一难一解、相互辩驳,实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两方面: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、人生无常的苦闷;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、返归自然的情怀。这一表现内心挣扎的艺术构思,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创造。

简析苏轼《前赤壁赋》的主旨、艺术手法:

(1)主旨:虽身处逆境,却能忘却一时得失、力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。主客问答手法表现内心矛盾斗争:展开情绪和心理变化时,继承赋家常用的“主客问答、抑客伸主”表现手法。主客之间一难一解、相互辩驳,实则代表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两方面: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、人生无常的苦闷;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、返归自然的情怀。
(2)艺术手法:形象性、情感性和哲理性相统一:首段景物描写空灵澄澈,丹青难描,是因景生情,借景寓理。江水、清风、明月三个自然意象贯串映现,或引起遗世独立遐想,或触发惆怅哀怨悲情,或喻指万物皆具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两重性,生发出坎坷之中有为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。三者统一,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。

《前赤壁赋》的艺术特色:文章用了赋家“主客问答”的表现手法,代表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斗争,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、人生无常的感慨;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、返归自然的情怀。因景生情,借景寓理,江水、清风、明月意象贯串全文,形象性、情感性和哲理性三者统一,使文章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。文章的体裁是文赋,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,运用大量排比和对偶,疏密有致,舒卷自如。

简述苏轼《前赤壁赋》的思想主题:从泛游大江之乐写起,转念人生之悲;由悲再复归于精神解脱的愉悦,在悲乐转换中提出人生意义的问题;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、却能忘却一时得失的人生态度。

《答谢民师书》的重点是阐述苏轼关于文学问题的见解。他讨论了创作中物、言、意三者的关系,提倡“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”的自然文风,反对故为艰深,这符合文学创作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基本规律。

苏轼《答谢民师书》中“言之不文,行而不远。”语出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,意为如果说话没有文采,流传就不会广远。

苏轼的《答谢民师书》文中为求说理的深入浅出,多处运用比喻,如以“行云流水”喻文风的自然,以“系风捕影”喻把握创作契机等。《答谢民师书》重点是阐述自己关于文学问题的见解,提倡“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”的自然文风。

    版权声明: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
    本文地址:https://dict.shualue.com/juzi/123494.html

相关内容

热门阅读
随机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