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在诗歌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中说,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,可见他早在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就规划好了回家的行程。但是到了大历三年(768)秋天,杜甫还在湖北江陵、公安一带漂泊。
回到朝廷任职已不可能,北归故里又没有了希望,想到国家朝廷以致自己的身世遭遇,杜甫感到既责任重大,又无能为力。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漂泊,杜甫感慨万千,因而写下了这首《江汉》诗。
江汉思归客,乾坤一腐儒。
片云天共远,永夜月同孤。
落日心犹壮,秋风病欲疏。
古来存老马,不必取长途。
杜甫离开成都,本应该早就踏上回家的归途,但由于年老多病,在夔州又耽搁了两年。这次好不容易乘船从三峡出来了,到了开阔的江汉平原一带。
为了生计带着一家人这样奔波,是不是就像天地之间来回觅食的沙鸥。想念家乡又回不去,没料到自己竟成了这样一个迂腐无用的穷书生。
一切都是如此陌生,又都是那么无助。抬头向远处看,天边飘荡着些许浮云,云雾里有那孤独移动的月亮。它们没有依托,惨淡昏暗,显得格外地寂寞冷静。
自己虽然老了,不能再为国家为百姓出力,过去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理想就要成为泡影。但想起曹操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诗句来,心里还是热血沸腾。
在这个秋风萧瑟的时候,草木摇落凋零,自然界显得格外地萧条。但是值得庆幸的是,自己不被朝廷见用,自从离开京城长安,一路坎坷地走来,病体已经有所康复。
古人说老马识途,杜甫此时五十六岁了,经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,有了不少的人生体验。虽然自己体力不支,不能再为国家出力干活,但是提供一些经验和看法,还是可以的。
都说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、忧国忧民的诗人,从这首诗里就可以看出杜甫这颗拳拳之心。他漂泊江湖,生活没有着落,不但没有怨恨,还一心想着报效国家和朝廷。
这首诗以“江汉”为题,取诗歌开头两个字,就像是一首无题诗。这也就表明了作者不是在写江汉平原江陵公安一带的风景,而是意在表达自己作为一个“老马”的责任。
诗人不会忘记自己担任左拾遗、担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日子,他在严武的幕府里甚至还挂职过朝廷的工部员外郎。虽然职位低微,但是他总是尽职尽责。
他现在虽然没有得到为官的俸禄,甚至没有得到朝廷的一点音讯,但看到国家局势动荡,在不断地走下坡路,人民生活日益贫困,他心里就很难过,忧心忡忡。
在这首诗里,杜甫既写了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,也表现了自己的家国情怀。这正体现了杜甫这样一位文人士大夫,一位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。
为了表达这样一种年老漂泊的处境和以国家苍生为己任的情怀,杜甫在诗歌中几乎句句都用到了比喻,这样就便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。
如诗歌中的第一联,杜甫就说自己是一个“腐儒”,自己真的迂腐吗?这个比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。一是杜甫用自嘲自谦来指自己的怀才不遇;二是表达一种自负,自己的家国情怀矢志不渝,能够如此坚贞的又有几人。
接着诗歌中的“片云”两句仍然是比喻。杜甫把自己的漂泊无依,比喻成飘忽不定的浮云;把自己得不到朝廷和亲朋好友的音信与联络,看作是云层里孤独穿行的月亮。
诗的末尾杜甫自比“老马”还是比喻。杜甫运用老马识途的典故,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,体力不济,但毕竟还有一定的智力和经验,还可以为苍生社稷发最后一份光和热。
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《江汉》,通过比喻的手法,在对异乡景物的描写中,表达了自己沦落天涯孤苦无依的身世,抒发了老当益壮、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。诗歌情真意切,读来令人动容。
版权声明: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dict.shualue.com/juzi/14021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