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在位时期,大力惩治贪腐,打击勋贵集团,数个大案下来,京城杀成了血海,数万人被连坐,臣子几乎是换了一茬。在这种情况下,所有大臣上朝都是提心吊胆,丝毫不敢惹怒朱元璋。
不过在群臣中有一个人很不一样,他屡次搞得朱元璋都下不来台,朱元璋赐给他东西,他不仅不谢恩,还把朱元璋给怼了一顿,可这个人最终却活过了洪武一朝。这位不惧死的谏臣,就是韩宜可。
明朝中后期有一个风气,言官不惧死,大臣皇帝都敢骂,这其中优秀的代表便是海瑞。不过,开启明朝这个风气的,正是韩宜可。
韩宜可是浙江山阴人,在民间素有声望,元朝时御史台就征召其为属官,但韩宜可拒绝应征出仕。一直到明朝建立,韩宜可才愿意出山为官。由于韩宜可个性耿直,不畏权贵,所以很快被提拔为监察御史。
监察御史是明朝的监察官员,职位不高,但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言上书,所以手上的实权很大。朱元璋十分看重监察御史这个官职,选拔的都是他所认为的直言敢谏的忠臣。
韩宜可即是这样的人,论胆量,他丝毫不输于后世的青天海瑞。韩宜可不光敢于检举小的贪官污吏,还敢弹劾胡惟庸这样的重臣。当时朱元璋朝中最信任三个人,宰相胡惟庸、御史大夫陈宁、中丞涂节,他们结党营私,中饱私囊,把持着大权,朝中无人敢惹。
有一天朱元璋和胡惟庸、陈宁和涂节坐在一起交谈,言语间气氛融洽,这个时候韩宜可进来了,他此行的目的正是弹劾三人。一般人看到三人正与皇帝亲切的交谈,恐怕会先退避,找时间在暗地里弹劾,可韩宜可不惧权贵,当着他们的面从怀中掏出弹劾文书,然后朗声向朱元璋说道:
“三人险恶似忠,奸佞似直,恃功怙宠,内怀反侧,擢置台端,擅作威福,乞斩其首以谢天下。”(《明史》)
韩宜可的一番话让胡惟庸三人又惧又恨,他们没想到韩宜可竟然胆大包天,敢在这个时候检举。
听完韩宜可的弹劾,朱元璋大怒道:“快口御史,敢排陷大臣耶!”随即下令锦衣卫将韩宜可下狱。不过,其实朱元璋也知道胡惟庸三人不干净,但他们都是朝中重臣,没有确凿证据不会对他们动手,所以朱元璋将韩宜可下狱,但很快又将他释放。
韩宜可除了敢于检举贪官污吏,还敢于和朱元璋争锋相对,提出自己的见解。比如朱元璋为了严惩官吏犯罪,规定只要被判笞刑以上,全部都流放至凤阳屯田,不久后流放者就达到数万人。
韩宜可上疏争辩:“刑以禁淫慝,一民轨,宜论其情之轻重,事之公私,罪之大小。今悉令谪屯,此小人之幸,君子殆矣。乞分别,以协众心。”
不分罪刑轻重,一律流放凤阳并非明智之举。此言一出,其余臣子们纷纷说韩宜可是大逆不道,其心当诛,可一向施行严刑峻法的朱元璋这一次竟然采纳了韩宜可的建议。
韩宜可忤逆朱元璋并非只有这一次,有一次韩宜可入京述职,正逢朱元璋将籍没入官的妻女赏赐给各官吏。朱元璋一向器重韩宜可,就把一位罪官的妻女都赏赐给他。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,韩宜可不仅没有谢恩,还拒绝了他的赏赐,并把皇帝怼了一番:
“罪人不孥,古之制也。有事随坐,法之滥也。况男女,人之大伦,婚姻逾时,尚伤和气。合门连坐,岂圣朝所宜!”(《明史》)
众所周知,朱元璋惩治罪臣最喜欢连坐,夷三族是最常用的手段,然而韩宜可却当着他的面说连坐是滥用刑法,非圣君所为。
这番话要是从其他臣子说出来,朱元璋盛怒下夷其三族太正常不过,然而这话是从韩宜可口中说出来的,朱元璋不仅没有生气,还赞誉韩宜可的节操和勇气。
不过树大招风,韩宜可耿直的性格让他在朝中树敌众多,以宰相胡惟庸为代表的权臣集团们想方设法地要把韩宜可除掉。在他们的授意下,不断有言官弹劾韩宜可,说他表面上廉洁奉公,实际上却锦衣玉食。
为了查探实情,朱元璋微服私访,只见韩宜可的家户破落,家人的衣服上都穿着补丁,饭桌上也都是粗茶淡饭。朱元璋这才确信韩宜可的确是一名廉臣。
历朝历代中,谏臣大多都没有好下场,韩宜可也不例外,尽管他奉公守法,刚正不阿,为打击贪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广受老百姓的赞誉和朱元璋的器重,但由于树敌太多,仍不免屡次下狱。
有一次韩宜可被判极刑,朱元璋亲自讯问,将韩宜可释放。但不久后,韩宜可即辞官归乡。很显然,朱元璋是以罢免韩宜可官职的方式来保护他。朱元璋想把韩宜可留给孙子朱允炆。
建文帝刚即位,立刻重新启用韩宜可。可惜的是,这位陪伴朱元璋治贪的谏臣,在上任后不久就去世了。《明史》记载韩宜可死的那天,“是夜大星陨,枥马皆惊嘶”。
大明朝的一位贤臣,陨落了。
版权声明: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dict.shualue.com/juzi/1406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