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句子

秋风辞刘彻原文和翻译(秋风辞刘彻赏析)

秋风辞刘彻原文和翻译(秋风辞刘彻赏析)



中国历史上,人们常常说“秦皇汉武”,把秦始皇和汉武帝并称。在秦始皇缔造中华帝国100多年后,汉武帝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国崛起,让中华文明成为当时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,奠定了中华2000多年的帝制格局。有人赞其为圣王,也有人称其为暴君。

但是由于连年征战,使社会经济遭受重创,民生受到很大影响。汉武帝执政晚期,穷兵黩武,国库日渐虚空。加上他自己封禅求仙,祈求长生不老,为此挥霍无度。汉武帝自己也意识到有点过分,写了著名的《轮台罪己诏》,向全国民众承认错误。

敢于承认错误,体现了一个帝王的政治胸怀。勇于开疆拓土,展示出他的雄韬伟略和战略眼光,成为缔造盛世的传奇人物。

公元前113年10月,汉武帝率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(今山西西南部汾西沁县)祭祀后土,也就是土地神。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,与随行的群臣饮宴,兴致正高,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,汉武帝不免多饮了几杯酒,乘着酒兴赐名此地为“闻喜”,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

酒酣耳热之际,突然秋风吹来,平添了许多凉意,抬眼又见草木摇落,远处几行大雁列队南飞,继位已经二十七年,当时已经四十四岁的刘彻突然悲从中来,提笔写下咏秋绝唱《秋风辞》

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。

兰有秀兮菊有芳,怀佳人兮不能忘。

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

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。

少壮几时兮奈老何!

《秋风辞》并不是汉武帝当时所写的诗题,只是因为本诗首句开头三个字为“秋风辞”,为方便阅读及查询,特以《秋风辞》为题。“辞”是一种文体,属于楚辞体。

注释:

1、秀: 草本植物开花叫“秀”。

2、泛: 浮。

3、楼船:上面建造楼的大船。

4、素波:白色的波浪。

5、发:引发,即“唱”。

6、棹歌: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。

7、奈老阿: 对待年华老去无可奈何。

“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”。秋风吹来,白云飘飞,草木枯黄,大雁南归。

首句点名季节。在阵阵秋风中,感知季节更替,读起来更有一种天高地厚,疏阔旷达的天地大美。白云乘着秋风,不知飘到哪里,南归的大雁,前后呼应,雁鸣声声,更显得秋意渐浓。

船在河上走,云在天上走,雁在风中走,人在季节里走。似乎时间的长河从来没有停止过流淌。河流还是那个河流,楼船还是那个楼船,只有岸边的草木从绿到黄,似乎不经意间告诉你:又是一个秋天来了。

汉高祖刘邦曾高唱“大风起兮云飞扬。威加海内兮归故乡。”表现出帝王的壮怀激烈,雄霸一方。此诗更接近于《九歌湘夫人》中的一句“嫋嫋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,秋风风势并不大,所以白云才会飘飞,风如果大,云就一定是“飞扬”的姿态。

“兰有秀兮菊有芳,怀佳人兮不能忘”。兰花、菊花开放时都非常秀丽多姿,芬芳无比,我至今怀有对佳人的思念。

作者以“兰、菊、佳人”比喻国家的贤才。《离骚》有“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。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”,屈原也是以香草美人比喻国家贤才。

为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霍去病,深入大漠,抗击匈奴,打通河西走廊,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基础。他追击匈奴至封狼居胥山和姑衍山一带,“匈奴远遁”,为汉武帝的军事扩张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。霍去病去世之后,刘彻以国礼丧之。

汉武帝追思英雄,难免感怀。

“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”。在汾河上乘坐着高大的楼船,中流击水,浪花滚滚。

第三句中,作者把忧思之情收回到当下,舟行水上,君臣饮宴,歌舞升平,一池碧水泛起白色浪波,后浪拍前浪,前浪早已了无踪影。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。时光走了,再也不会回来,回来的都是记忆。以“素波”引起下文的“乐极生悲”之感。

“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”。船工们在鼓瑟齐鸣中唱着歌,欢乐的顶峰,忧愁哀伤的情绪反而增多。

船上莺歌燕舞,船下长歌依然。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箫鼓声中,似乎看到汉武帝醉态不稳,叩击船舷,引吭高歌。这个16岁就登上皇位的君王,沉浸在自己打下的这一片基业江山的丰功伟绩中。

远征匈奴,平判南越,从闽粤琼崖到川黔滇,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,从咸海、葱岭、兴都库什山脉到朝鲜半岛;从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,汉武帝把汉文化的圈子逐步扩大。

作者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,突然笔锋一转,发出乐极生悲的慨叹。犹如刚刚爬上一座高山,突然就哀叹已经到了最高峰,眼前美景道不得。等欣赏完美景,也不得不慢慢下山。

人生如爬山,有上山就有下山。有青年就有暮年。这是自然规律,没有谁能长生不老。即便刘彻寻遍不老之方,那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。

“少壮几时兮奈老何!”少壮年华,稍纵即逝,渐渐老去,自然规律,没有人能对抗衰老。

最后一句是作者最真实的心声:我已经慢慢变老了,这是一件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。但是,我何曾没有过自己的青春,那些仗剑天涯,纵横四海的日子,成就了最美的青春年华。如今,还有必要去追悔吗。

沈德潜《古诗源》卷二评价此诗:“《离骚》遗响。文中子谓乐极哀来,其悔心之萌乎?”以“《离骚》遗响”为此诗定调,是就文辞而言,此评价切实,并不为过。

鲁迅称此诗“缠绵流丽,虽词人不能过也。”作者全诗运用比兴手法,情景交融,一波三折,以如画笔墨徐徐设色,将秋风、白云、草木、大雁、佳人等意象,徐徐铺开,以“兰、菊”起兴,将“悲秋”与“怀人”一笔写就,抑扬顿挫,意趣盎然,清远流丽,即有缠绵风情,亦有飒飒风骨,不愧是悲秋之“绝唱”。

    版权声明: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
    本文地址:https://dict.shualue.com/juzi/143950.html

相关内容

热门阅读
随机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