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令能,唐朝隐居诗人,但《全唐诗》仅仅保存他四首诗,《喜韓少府見訪》是其中的代表作。今天我们解读这首名诗,看看这首名诗是怎样写成的。从而帮助我们的同学、快速提升七言绝句的阅读和写作水平。
我们知道,《喜韓少府見訪》这首七言绝句共有四句:忽聞梅福來相訪,笑著荷衣出草堂。兒童不慣見車馬,走入蘆花深處藏。这四句诗实际上是绝句诗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,它们依次是起句、承句、转句和合句。通常我们习惯称之为“起承转合”。
那么,胡令能的《喜韓少府見訪》是怎样写成的呢?
唐朝元和年间,胡令能隐居莆田,逃避仕途,不屑为官;他一副道家风骨,整日逍遥世外。某日,胡令能得到好友梅福造访的消息非常高兴,当猜测到韩少府又要劝自己出仕,想到自己归隐不久很难抵御世俗的诱惑,最终还是决定回避,藏进了芦苇深处。事后胡令能决定作拒访诗一首,记录下回避韩少府造访这件事情,以此明志。这躲入芦花和藏于深处两个意象,组合成了这首拒访诗的合句:走入蘆花深處藏。合句中的一个走字,准确表达了胡令能回避挚友造访时的坚定决心。
顺便解释一下合句,古诗词里的“合句”又叫“结句”,意思是“完结、结局”。从诗文结构的角度讲,“合句”就是七言绝句里的“结局”。
有了合句即有了结局,深谙为诗之道的胡令能知道,接下去就是要构思这首拒访诗的起句。胡令能还知道,诗的起句,顾名思义,就是拒访诗的开端。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:“现在,我们面对我们的合句我问你,我们合句即走入蘆花深處藏的前提是什么?走入蘆花深處藏的前提就是我们的起句。”
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:“走入蘆花深處藏的前提是,我突然得知我的好友韩梅福韩少府前来造访。因此,我们的起句应该是忽闻梅福来相访。”
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:“好,我们的起句就是忽聞梅福來相訪。有了这首拒访诗的合句和起句,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构思这首拒访诗的转句。现在,我们再次面对我们的合句我问你,我们合句即走入蘆花深處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走入蘆花深處藏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转句。”
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:“因为我隐居不久最怕世俗的诱惑,面对世俗的诱惑我难以回绝,但凡有人造访相劝我都会到处躲藏,不予接待。就像小儿怕见官员的车马阵仗一样。因此,我们的转句应该是儿童不惯见车马。”
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:“不错,兒童不慣見車馬,正是我们这首拒访诗的转句。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构思这首拒访诗的承句。承句,既是转句的前提,又是起句的结果。我们面对我们的转句我问你,我们转句即儿童不惯见车马的前提是什么?儿童不惯见车马的前提就是我们的承句。”
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:“儿童不惯见车马的前提就是,我急忙穿上用荷叶缝制的衣服离开了自己所住的草房子,因此,我们的承句应该是急著荷衣出草堂。”
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:“不,这里“急”字应该改为“笑”字,因为一方面挚友造访,自己应该高兴,另一方面,自己这样躲避来访的挚友,连自己都觉得可笑。因此,笑著荷衣出草堂,才是这首拒访诗的承句。
承句里的“笑”字,准确表达了胡令能此时的心境。胡令能自己的内心问道:“那么请问,这首拒访诗的题目叫《拒韓梅福造訪》,意思是拒绝韩梅福来访行不行?”
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:“不,题目应该是《喜韓少府見訪》。这里的一个“喜”字,表达的是我们的高兴,这“少府”二字,表明来访者是位出仕的官员,这里的一个“见”字,又表明我们完全处在被动地位。现在,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它写下来,以便日后再做斟酌。”
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:“好吧,我们现在就把它写下来。题目是《喜韓少府見訪》,起句是忽聞梅福來相訪,承句是笑著荷衣出草堂。转句是兒童不慣見車馬,合句是走入蘆花深處藏。”
这就是千古名诗《喜韓少府見訪》诞生的全过程。
有评论者说,这首诗是胡令能写迎接访者时心情。头两句诗从正面写“见访”情景。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来的情景。如此解读《喜韓少府見訪》这首七绝古诗,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,暴露出评论者既不懂得诗人胡令能的隐居心志,也不懂得起码的为诗之道。
版权声明: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dict.shualue.com/juzi/1520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