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入驻头条以来,本人借助头条这个平台,先后收录学习了三百多首诗词。前期又在深入查找学习有关资料的基础上,逐篇进行了复习,并以“习诗录”的形式发表。目前已复习了十之七八,基本完成了大部分篇目。现整理成赏析合集,主要是便于自己后期通过音频方式反复学习。由于篇幅较长,条友们大可不必完整阅读,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。
诗僧志南生于宋朝,鄙人孤陋寡闻,此前,对其不甚了了。
偶然的机会,看到一篇介绍古诗词名句的文章,其中有一句: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。
当时就震惊了,竟然有如此优美的句子。立即在《今日头条》上搜索查阅了相关资料,方对此人此诗有所了解。
正是因为这短短的一首诗,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,诗僧志南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。也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诗僧志南和这首诗。
今天复习志南的《绝句》,诗词全文如下:
古木阴中系短篷,
杖藜扶我过桥东。
沾衣欲湿杏花雨,
吹面不寒杨柳风。
大致意思就是:在古木参天的浓浓绿荫下,把小船系在码头上。拄着藜仗,迎着和煦的春风,慢慢走过小桥,向东而去。阳春三月,粉红色的杏花竞相绽放,细雨像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,连连绵绵,下个不停。春风轻轻吹拂人面,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,暖洋洋的,令人陶醉。
诗僧志南,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如此赏心悦目的诗句,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诗人,更因为他是一个僧人。因为他僧人的身份,僧人的禅修,日积月累,方能修炼出如此恬淡柔和的心性,进而自然而然写出如此恬淡柔和的句子。
当今社会,越来越多的愤世嫉俗,甚至少数人戾气越来越重,杀人越货,图财害命,恃强凌弱,如此这般,时有耳闻。笔者殷切希望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静下心来,把心态放平和一些,接人待物,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,春风化雨,和睦相处。
2020年10月12日下午
道潜,本姓何,字参寥,赐号妙总大师,今浙江杭州市临安区人,北宋诗僧。幼不茹荤,以童子诵《法华经》,剃度为僧。内外典无所不读,能文章,尤喜诗。初与秦观友好,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,道潜居住在智果精舍中。遇到苏轼,在坐赋诗,挥笔而就。苏轼甚爱之,认为他的诗句清绝,与林逋不相上下。此后二人交往甚笃,唱和往还,结为忘形之交。因写诗语涉讥刺,被勒令还俗。后得昭雪,复削发为僧。著有《参寥子诗集》。
今天复习道潜的《江上秋夜》,原文如下:
雨暗苍江晚未晴,
井梧翻叶动秋声。
楼头夜半风吹断,
月在浮云浅处明。
首句“雨暗沧江晚未晴,井梧翻叶动秋声”:苍江阴雨绵绵,雨一直下,直到傍晚时分,仍未见晴朗;井边的梧桐树,被风吹动,翻动着梧桐树密密麻麻的叶片,飒飒有声。
尾句“楼头夜半风吹断,月在浮云浅处明”:伫立在江楼上,独自凭栏,大风呼呼作响,吹到半夜才停;被风一吹,乌云渐渐散去,但尚末完全消失,剩下几朵淡淡的浮云,透出朦胧月色。
个人觉得,相较于唐诗的浪漫夸张、大气磅礴,宋诗更注重细腻描写、哲理思维。
正如此诗所写:“楼头夜半风吹断,月在浮云浅处明”。直观上看,这句诗是对秋风由强到弱,所带来的景象变化的描写。稍稍往深处探讨一下,会发现这里面又透着一定哲理:如果没有风,乌云是不会消散的,月亮也就无法露出来。如果乌云密布,再皎洁的月亮,也无法穿透乌云。月在浮云浅处明。也只有借助风力,驱散乌云,月亮才会透过浮云呈现那份朦胧美。
2020年10月27号
一般来讲,大家都认可唐诗宋词的说法。不过,在学习的过程中,我发觉宋诗也是很不错的,宋诗虽然无法超越唐诗的高度,但也很有自己的特点,相较于唐诗,宋诗更加注重细节刻画,更加注重理性思维,表现的更加细腻、更具哲思。目前为止,我个人收录了四十一首宋诗,每首都堪称经典,其中不乏千古名句。说到杜耒,在群星璀璨的古代诗人中,他显得有些寂寂无名,就连生平事迹,也只是在《续资治通鉴》中有个很简单的介绍。杜耒,南宋诗人,字子野,号小山,今江西抚州人,曾经做过书记员或者文书之类的小官,后来,他做了山阳帅的幕僚,理宗宝庆三年死于兵乱。但是,他创作了一首《寒夜》,却被《千家诗》选入,自古至今,流传很广。
今天复习这首《寒夜》,原文如下:
寒夜客来茶当酒,
竹炉汤沸火初红。
寻常一样窗前月,
才有梅花便不同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冬天的夜晚,有位非常知己的朋友前来做客,主人遂以茶代酒,吩咐小童煮茶。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,茶水在壶里呼呼沸腾着。屋外是漫天雪花簌簌落下,屋内却被火炉的红焰照得一片暖意融融。主客二人,品茗赏月,向火深谈,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琴棋书画,时政历史,无话不说,无题不谈,一通神聊。此时,月光照射在窗前,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。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,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,芳香袭人。今晚的月色似乎也变得温柔如水,多了些脉脉温情,显得与往日格外的不同。
杜耒的这首诗《寒夜》,语言清新自然,意境隽永深邃,毫无雕琢痕迹,读来朗朗上口,让人回味无穷。因其收入《千家诗》,所以,很多人都对这首诗非常熟悉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情况,简单谈点肤浅认识。同样是宋朝诗人的方岳有诗云:“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与语人无二三。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。我有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,是高中时的同桌,他知识渊博,我们在一起,我常常扮演一个听众的角色,但每次我们的交流都很愉快,且很有收获。我们有时也在一起喝酒聊天,但不是那种酒肉朋友。平时,可能很长时间不来往,一旦谁有事,一个招呼,立马去办,绝无二话。有友如此,夫复何求?所以,我很能体会杜耒诗中所说: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,正因为是最知心的朋友,所以,才不会计较,才会如此随便。我也能体会“寻常一样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。”今晚月色真美!但是,有一个志趣相投的至交好友,月下清谈,这月色岂不更美。这月色的美!是赏心悦目的美!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美!
2020年12月31号晚
卢梅坡原名卢钺,南宋末年诗人,今福建福州人。他同样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路子,科举及第,高中进士,先后从事教学、文案等文化教育类的小官,后出任隆兴知府,最终官至户部尚书,说起来,级别也不算低啦。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并不多,历史资料上也缺少他的有关详细记载,由于他创作的《雪梅》二首,后人才得以知道有此诗人,也是个诗比人红的比较著名的诗人。
今天复习卢梅坡的《雪梅》(其一),原文如下:
梅雪争春未肯降,
骚人搁笔费评章。
梅须逊雪三分白,
雪却输梅一段香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梅花和雪花在争论不休,都认为自己是报春迎春的信使,是最先占得春光的,没有一个肯服输。此时,正在忙于写作的文人骚客,只得放下手头的笔墨,来给它们做一个公正的评价。你们两个都是迎春使者,但又各具特色。梅花跟雪比起来,那白是要差一点。但是梅花有香气,那个清香,又是雪花比不了的。
古往今来,梅花一直备受文人骚客的推崇,咏梅的诗作数不胜数。我个人比较熟悉的,唐朝李商隐的《忆梅》:“定定住天涯,依依向物华。寒梅最堪恨,常作去年花。”北宋王安石的《梅花》: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”元朝王冕的《墨梅》:“我家洗砚池边树,朵朵花开淡墨痕。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最喜欢的还是伟人的《卜算子·咏梅》:“风雨送春归,飞雪迎春到。已是悬崖百丈冰,犹有花枝俏。俏也不争春,只把春来报,待到山花烂漫时,她在丛中笑。”以上无疑都是咏梅的经典佳作。诗坛上咏雪咏梅的诗歌那么多,卢梅坡的《雪梅》,之所以能够占有一席之地,主要得益于他没有沿用老套路,单纯写梅咏梅,而是把梅花、雪花、诗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既看到梅花和雪花互有优点互有长处,又看到了三者之间的互补性,三者可以相互成就对方。从而,最终使梅花、雪花和诗人三者高雅品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,也描绘了红梅傲雪,争奇斗艳,交相辉映,以及诗人踏雪寻梅的情景,勾勒出一幅最美的初春风光。正如卢梅坡《雪梅》(其二)所写:“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诗俗了人。日暮诗成天又雪,与梅并作十分春。”
2021年元月12号
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流传下不少千古名句。这些名句大多都朗朗上口,一语道出了世人的心声。这些千古名句,有的是出自名人之口,有的却是只知其诗不知其名,诗红人不红。夏元鼎,南宋诗人,今浙江省温州人。他少年有才,却多次落榜,后来做了帅府幕僚。一介书生入了军营,他自是不得志,加上科考无望,让他半生迷茫。五十岁以后,思来想去,便辞了官,隐居于南岳衡山,遇见了当时有名的道人。经真人提点后,大彻大悟,在墙壁上题下了一首《绝句》。夏元鼎平生存诗不多,这首诗是其平生唯一得意之作,字字珠玑,最后两句更是千古名句。
今天复习夏元鼎的《绝句》,原文如下:
崆峒访道至湘湖,
万卷诗书看转愚。
踏破铁鞋无觅处,
得来全不费工夫。
这首诗同样是语言通俗易懂,大意是:我来崆峒山访问道人,终于来到了湘湖边,心境豁然开朗。突然发现,当年,读了那么多的诗书,真是越读越痴愚,越读越糊涂了。踏破了铁鞋,费尽千辛万苦,苦苦寻觅,也寻不到的诗情灵感。最终,却在无意中,灵光一现,偶然得来,竟然丝毫不费什么功夫。
夏元鼎的这首七言《绝句》,最后二句,即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极为有名,被编入《增广贤文》,且常常被人们所引用。仔细阅读这首诗,夏元鼎所要表达的意思是:做事或治学,开始时往往很艰难,及至功夫、火候到了家,便会豁然开朗,一通百通,获得成功。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付出,成功就在眼前,不经意间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,一切都是水到渠成。在这个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种等待,而最好的一种就叫做“未来可期”。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,有曲折,有泥泞,有艰辛,有付出,但我们也会有“得来全不费工夫”的喜悦。今后,也希望我们不负韶华,继续努力,有更多的“未来可期”。
2021年3月22号
以前,介绍过理学家朱熹,今天说一说他的前辈。程灏,北宋理学家、教育家,理学奠基人,“洛学”代表人物,今河南洛阳人。同样,他的主要成就并不在诗歌的研究和创作上。他出身官宦世家,受家学渊源熏陶,潜心理学研究,和弟弟程颐,并称“二程”,同为北宋理学奠基人,其学说统称“洛学”,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,世称“程朱学派”。程颢作为一代大儒,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他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、思想家,还是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员、实干家,心怀天下,政绩卓然。他秉性温和敦厚,善于以理服人,进退很有分寸,颇有谦谦君子之风。
今天复习程灏的《春日偶成》,原文如下:
云淡风轻近午天,
傍花随柳过前川。
时人不识余心乐,
将谓偷闲学少年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淡淡的白云,在蓝天上悠闲的飘。春风轻轻柔柔,吹拂着我的脸庞。时间过得真快,此时此刻,已接近正午。我穿行于花丛之中,沿着那一行绿柳,不知不觉间,漫步来到了前面的河边。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游呀,我此刻发自内心的快乐,旁人是无法理解的。就以为,我是在强学年轻人的模样,趁着大好时光,忙里偷闲呢。
这首诗是程颢在任陕西鄠县主簿时,春日郊游,即景生情创作出来的。程灏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,平时,大部分时间,都花在研究学问上了,长期困在书斋里,很少有空闲和放松的时候。一旦走出书斋,回到大自然中,便觉得格外爽快,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,不言而喻。
程颢的这首《春日偶成》,是一首充满理趣的七言绝句。他用朴素的白描手法,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,抒发了春日郊游自得其乐的愉快心情。全诗风格平易自然,语言简洁,通俗易懂,看似平淡,但是淡中出味。前面,我已经介绍过程灏的品行。正所谓:诗如其人。整首诗就如同程颢其人一样,不急不躁,心平气和,恬淡自然,闲适怡然。整首诗的艺术境界,与其心性和心境,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,实在令人叹服。依稀记得有句歌词:越长大越孤单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有时候会越来越觉得无味。到了一定年纪,一个人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,事业的,家庭的,其他的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,重压之下,负重前行,早已忘却了轻松愉悦为何物。程颢虽然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,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。我们虽然青春不再,但谁曾经还不是个少年了!世界那么大,恐怕是看不完的。而眼前的风景,还是要看的。想要看,总能抽出空闲。重要的是要有兴致。
2021年3月24号
说到唐宋八大家,挺有意思的,除了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,宋代六位中苏轼、苏洵、苏澈是父子三人,其余三人欧阳修、王安石、曾巩是江西老乡。曾巩,江西人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散文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他“家世为儒”,家境贫寒,家中排行老二,兄弟姊妹众多,天资聪慧,记忆力超群。18岁时,赴京赶考,与王安石相识,并结成挚友。20岁入太学,成为欧阳修的得意门生,并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。39岁时,才考取了进士,踏上仕途。为政廉洁奉公,勤于政事,关心民生疾苦,深受地方百姓爱戴。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,亦能诗。其诗比较质朴,雄浑超逸,含义深刻,字句清新。
今天复习曾巩的《城南》,原文如下:
雨过横塘水满堤,
乱山高下路东西。
一番桃李花开尽,
惟有青青草色齐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春雨迅猛,大雨过后,横塘的水几乎与堤坝持平。极目远望,群山逶迤,高低起伏,东边西侧,山路崎岖。桃花和李花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,此刻已开过时了,繁华过后,满目凋零。眼前,目之所及,只有芳草萋萋,郁郁葱葱,碧绿一片。
以前也说过唐诗和宋诗的特点,唐诗重情韵,如同芍药海棠,浓丽华美;宋诗重理趣,就像寒梅秋菊,幽冷含香。所以,宋诗能够在区区二十几个字中,将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明。曾巩的这首七言绝句《城南》,就是通过桃花、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,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:桃花、李花虽然美丽,生命力却弱小;青草虽然朴素无华,生命力却很强大。
整体来看,曾巩的这首诗,笔调优美,琅琅上口,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格调清新,超逸隽永。最后一句“惟有青青草色齐”,实乃神来之笔。自然是公平的,万物都有其各自的舞台,至于什么时候展示风采,什么时候销声匿迹,自有公理。桃花李花,盛开时,固然妖娆艳丽,但一场大雨,就会轻易凋零。籍籍无名的山野小草,平时是那么朴实无华,那么不起眼,那么不招人待见。但是,一场暴风雨过后,小草历经风吹雨打,反而更加精神。风雨越大,小草越发生机勃勃。人生也是如此,即使再平凡再普通,只要经得起风风雨雨的打磨,便是生活的强者,便会创造出最美的人生风景线,便会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。再进一步来说,相比而言,那些青草,虽然比不上桃花和李花那么吸引人的目光,那么给大自然增添绚丽色彩,但是,它们却能够一直陪伴着春天,直到夏天,甚至秋天的到来。所以,人们常说:锲而不舍,不求回报,默默无闻的陪伴,才是最长情的告白。
2021年3月30号
黄庭坚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,北宋著名诗人、词人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同出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他自幼聪慧,22岁中进士。历官叶县尉、国子监教授、校书郎、著作佐郎、秘书丞、涪州别驾、黔州安置等。诗歌方面,他与苏轼齐名,二人并称“苏黄”;书法方面,他独树一格,自成一家,与苏轼、米芾、蔡襄并称为“宋代四大家”;词作方面,虽与秦观并称“秦黄”,却逊于秦氏。
今天复习黄庭坚的《竹枝词二首·其二》,原文如下:
浮云一百八盘萦,
落日四十八渡明。
鬼门关外莫言远,
四海一家皆弟兄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在通往黔州的路上,有座凌山,凌山上有个叫一百八盘的山岭,山岭极其险峻,云遮雾罩,山路蜿蜒曲折,盘绕而上,高耸入云。落日余晖,透过峰壑,洒向山间,照耀着那个叫四十八渡的渡口,依稀可见。眼看就要出重庆奉节的鬼门关,过去就到黔州,不要说鬼门关外的黔州地处荒远。四海之内,到处都可以安家,那里的居民,也和我们的亲兄弟一样。
黄庭坚的一生,充满了荆棘和坎坷,在“苏门四学士”中,黄庭坚的豁达是跟师父最像的,作为苏轼的爱徒,他有着和苏轼相同的乐观心胸,这点也是最难能可贵的。50岁那年,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,在当时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,赴任的道路又远又险,正是“山路十八湾”,险峻崎岖。好在黄庭坚天性乐观,尽管贬谪路上尝尽艰苦,他的乐观情怀也不曾衰减。于是,就在上任的途中,写下了这首诗。
纵观黄庭坚这首《竹枝词》,从遣词用字上来看,他采用巴东三峡一带的民歌形式,颇具民歌特色,十分接地气。从结构上来看,先写景后抒情,一气呵成。体现了其在政治处境、自然环境极端艰险的情况下,仍保持一种宽厚博大的胸怀。而诗中体现出来的豁达和乐观,更是令人佩服不已。
这首诗的最后两句“鬼门关外莫言远,四海一家皆弟兄”,连起来读,十分霸气。尤其是“四海一家皆弟兄”,含意深刻,积极进取,意境高远,可谓是神来之笔。很多人对这一千古名句都很熟悉,却不知道它的出处。黄庭坚被贬蛮荒之地,心中却并不气馁,大宋的百姓都是我的兄弟,四海一家都是我的亲人,主题顿时升华,豪气万千。表现了黄庭坚对异地文化认同的可贵涵养,以及儒家大一统的宏大胸襟。
“初唐四杰”之一的王勃,曾在送杜少府的时候,写下了脍炙人口的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的不朽名篇。此时的黄庭坚,心志和王勃是相同的,其中“四海一家皆弟兄”也是化用了王勃的金句,可谓是用典颇深。这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个黄庭坚:他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,不抱怨生活的诸多不顺,即便是身处绝地,也能高歌一曲,给后人留下无穷的精神力量。
2021年4月21号晚
无门慧开禅师,杭州钱塘人,俗姓梁,世寿七十八岁。慧开禅师之所以又称“无门禅师”,是因为他苦参“无”字话头,才得到顿悟,通晓佛理。因此特别看重“无”字法门,他将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斟选汇编,选择其中的四十八期,纂集成为“无门关”一书,并自作序文道:“大道无门,千差有路;透得此关,乾坤独步”。并把赵州禅师“狗子无佛性”的公案列为第一则,深得六祖慧能大师“无念、无相、无性”的思想要旨。
今天复习无门慧开禅师的《平常是道》,原文如下:
春有百花秋有月,
夏有凉风冬有雪。
若无闲事挂心头,
便是人间好时节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一年四季,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景。春天有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的各色花朵,秋天有散发清辉的皎洁明月。夏日里恰巧吹来阵阵凉风,冬季中刚好有大雪纷飞。人生就如四季,如果没有闲事烦心,没有忧思悲恐惊缠绕心田,这也正是人们所期盼的。那么,每年每季每天,都将是人间最好的时节。
无门慧开禅师这首《平常是道》,是史上最经典的一首禅诗。它并不是一首独立的诗作,而是出自无门慧开禅师的名著《无门关》的第十九则。这首小诗唯美朴实,明白如话,琅琅上口,通俗易懂,言浅意深,发人深省,蕴含深意,道出了人生快乐本质,受到很多佛家弟子以及世人的喜爱。它劝慰了世人千百年,值得后人铭记一生。
诗作后两句“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”,看似简单,其实真的不简单。世人皆不能免俗。生活在凡尘俗世中,我们总是被这样那样扯不清理还乱的俗事杂务所缠身,常常忙的晕头转向,心灵也无法得到安宁,经常闹得自己不开心。究其原因,终归脱不了名利二字。因为我们心中有事,而且太多的是不重要的“闲”事,挂在心头。我们常常担心社会地位不够显赫,事业不够发达,待遇不够优厚,夫妻生活不够融洽,儿孙不够孝顺成才,朋友待我不够敬重,所求不能满足心愿,身体多病衰弱,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……
人生如四季,四季流转,周而复始,一年之中,季季都有好风景。春花秋月,夏风冬雪,这些景物并不需要刻意寻找,它就能自然而然地出现在面前。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放下烦恼,摒弃杂念,让心回归“平常”。正如本诗诗题所说:“平常是道”,当一个人拥有了一颗平常心,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周围的所有事物,包括人生的各种坎坷曲折,各种委屈不平,各种利益诱惑,如此等等,就不会再受任何束缚,就会身心自由,回归纯真。人活在世上,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万事万物,那么无论身在哪里,眼中都会看到美好的风景。好也罢,坏也罢,全在自己的心。遇事不强求,顺其自然,内心自然就会获得安宁,获得无限乐趣!看开了,知足且乐观地活,就能活出人生好时节。
2021年7月11号
戴复古,字式之,常居南塘石屏山,故自号石屏、石屏樵隐,今浙江台州人,南宋江湖派诗人。一生不仕,浪游江湖,后归家隐居,卒年八十一岁。曾师从陆游学诗,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,兼具江西诗派风格。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,反映人民疾苦,具有现实意义。
今天复习戴复古的《寄兴》,原文如下:
长愿人人意,一生无别离。
妾当年少日,花似半开时。
黄金无足色,白璧有微瑕。
求人不求备,妾愿老君家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我和所有人的心思是一样的,都希望执子之手、与子携老。与自己喜欢的人好好过一辈子,永远都不要分离。我当年嫁人的时候,正值豆蔻年华。就像半开的花朵儿,也是花一样的女人。我知道,金无足赤,纯度再高的金子,也达不到足赤,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的成色。再洁白的玉石,也会有瑕玼。所以,对于男人的要求,也就不能求全责备。尽管我晓得你不是一个很优秀的男人,毕竟人无完人嘛,但我还是打算老死在你们家,和你过一辈子。
戴复古这首《寄兴》,是一首寄托个人兴致与情怀的五言律诗。这首诗以民歌的格调,用女子的口吻,倾吐了她对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。这是一首近乎白话的小诗,语浅情深,通俗易懂,寥寥数语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,那就是流传千古的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,这个成语正是出自此诗。诗中的妇女由于具备了“不求备”的观点,也就能谅解丈夫的不足之处,看清他的主流和本质,坚定自己的爱心。这是一个多么清醒的女人啊!对于今天的女性们来说,也具有启发意义:与其对丈夫求全责备,不如承认他的缺点,多看他的优点,也许婚姻能幸福一点。
全诗立意为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。黄金、白璧尚且不可能绝对地纯,那么作为社会人,岂能没有一点缺点、弱点呢!如果要求人完美无缺,那是不现实的。其实,这首诗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:一是首先要看对方是不是黄金和白璧,即他的本质方面是不是好的;二是对“微瑕”要采取宽容的态度,切不可以点代面,因有不足而否定全体;三是在交友、用人等方面都不要对人家求全责备,以偏概全。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,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,因此,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,就必须坚持两分法、两点论,辨证地、全面地看待问题,无论是对人、对事,还是对待自己,都要一分为二,客观对待,客观处理,抓主流,抓本质,切忌求全责备、过高要求。
2021年8月5号
版权声明: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dict.shualue.com/juzi/89299.html